人民日报:绿色环保殡葬为何叫好不叫座
大连附近某海域,参加海葬活动的逝者亲属准备将骨灰投入大海。新华社记者 杨 青摄
【阅读提示】
“活着住不起房,死了下不起葬”。一方面,公众对“天价墓”望墓兴叹,对殡葬各类收费高不满;一方面,也有业内人士表示,“树葬”、“海葬”等绿色环保的殡葬方式却又遭遇种种尴尬。
环保葬为何叫好不叫座?除了囿于传统观念和传统认识,难以接受新型殡葬方式之外,环保葬的推广还有哪些障碍需要突破?
别样的入土为安
4月4日,清明节当天,天津市永安公墓举办了第二十九场全免费生态环保葬,为100名逝者举行隆重的安葬仪式。迄今已经有1100位生态葬参与者安息在永安公墓无条件全免费墓区这片土地上。
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吉田墓园一棵大榕树下,几排管道直通榕树底下,树葬的骨灰便是通过这些管道埋进树下的。亲属们可以将对亲人的思念,写在纸条上,投入树旁的“天堂信箱”,待树葬完毕统一焚化,也可将纸条绑在榕树上。
3月30日,在此间举行的深圳第六次树葬上,记者遇到了参加姑姑树葬仪式的潮汕的魏女士。“如今的墓地价格昂贵,一块墓地,动辄几万,甚至几十万,我们潮汕人讲究入土为安,老人家生前也是希望入土为安。所以,树葬是最好的方式。”
据深圳市殡管所统计,今年集体树葬达到46具,为历年来参加骨灰树葬的数量之最。
不用棺椁、不建墓室,而是利用墓园区内的林木、草坪和墙壁等,将骨灰深埋入土或不保留骨灰将其撒入江河湖海——近年来,树葬、海葬等各种生态葬在各地陆续兴起,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。
民政部从2009年开始推广树葬等节地葬法,推动环保葬。各地为进一步推广这些绿色殡葬形式,也采取了各种优惠措施。辽宁、浙江、广东等地开展了免费海葬活动。
广东提高了生态墓地比例,按照规定,经营性公墓内应划出一定区域,实行树葬、花葬、草坪葬、壁葬、寄存等节地葬法。
深圳市殡葬管理所傅绍波科长说,1998年第一次举行海葬的时候,应者寥寥。今年参加海葬的骨灰达到了584具。至今为止,已有超过3.4万具骨灰撒进了大海。按照每个墓地一平方米计算的话,迄今已节约了至少34000平方米的土地。
辽宁对开展骨灰海葬的海葬办理机构以每份骨灰海葬800—1200元的补贴。据上海市殡葬管理处处长吕春玲介绍,上海相关部门已经确定,参与海葬的市民家庭补贴标准由每位骨灰400元提升至2000元/位,海葬机构的补贴由75元/位提升至468元/位。而上海的海葬参与者数量也以平均每年8%的速度递增,2011年撒海骨灰者达2259位,是初推行海葬的1991年时的近20倍。